“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不同于钻石骗局,优美的诗词文章真地可以做到“恒久远”。历朝历代,无论是人物,还是建筑,但凡能够跟千古名篇挂上钩,便如同拥有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实现“永流传”。初唐大诗人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词章华丽,节奏分明,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堪称集骈文之大成。得益于此,南昌滕王阁从各大古建筑中杀出一条血路,与武昌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
要知道南昌滕王阁本是滕王李元婴所建的三座滕王阁之一。建于其封国滕州(今山东滕州市)的第一座滕王阁,早已消失历史长河之中,踪迹全无,为世人所遗忘。建于隆州(今四川阆中市)的第三座滕王阁,虽然依然存世(也属于复建),可寂寂无名。只有南昌的这座洪州滕王阁,因有文气加持,享誉世界。
滕王是中国古代王爵封号之一,源自于两周时期的诸侯国:滕国(在今山东滕州市)。滕王这个封号始于北周,北周文帝宇文泰第十三子宇文逌(音yōu)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位滕王。自北周至明,共有16位滕王,最著名的的当属获得《滕王阁序》加持的唐朝滕王李元婴。
今天我们来聊聊历史上最后一位滕王,大明的唯一一位滕王:朱瞻垲。
母妃被迫殉葬
朱瞻垲(音kǎi),为明仁宗朱高炽庶八子,生母恭肃贵妃郭氏,《弇山堂别集》称其生于永乐七年(1409年)十月。
朱瞻垲的生母郭氏,是大明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的孙女。在洪武后期那个明太祖手持太阿向功臣肆意挥剑的年代,郭英能平安度过,并始终深受皇帝信任,甚至为笼络他,还让辽王朱植、郢王朱栋迎娶其女,并把皇十二女永嘉公主下嫁给其长子郭镇,可见其睿智。
可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他与魏国公徐辉祖、曹国公李景隆、长兴侯耿炳文等共同成为老朱留给大孙子的武将班底。靖难期间,郭英率领朝廷大军很是与燕王朱棣统帅的靖难军交手了几回,特别是白沟河之战,虽以靖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却让朱棣记忆犹新。
永乐元年(1403年),郭英死于家中,享年67岁。虽然生前没有遭到明面上的清算,死后更是获赠营国公,赐谥威襄,似乎给足了哀荣。但他去世后,本该世袭罔替的武定侯爵位却长期出缺,所为何事明眼人一看即懂。
武定侯郭英剧照
面对来自皇权的打压,为挽回家族权位,郭家做了两手准备,将郭英的两个孙女分别送入东宫和汉王府,成为皇太子朱高炽与汉王朱高煦的侧妃。
这一招果然见效。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驾崩于北伐班师途中,遗命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八月十五日,朱高炽正式登基称帝。当年十一月初一,新天子诏命左军都督同知郭玹袭封武定侯。停封达二十一年之久的武定侯得以复爵。
然而这道旨意一出,朝野一片哗然,因为郭玹这位新任武定侯并非郭家长房一脉,此举与嫡长子继承制相抵牾。
郭英共有十二个儿子,正妻马氏无出,诸子皆为庶出:长子郭镇、次子郭铭。按照伦序,作为长支的郭镇一系才是宗支,武定侯爵位的当然继承人。郭镇虽已去世,但留有三子,其中郭珍是永嘉公主所生,为正宗的郭英嫡孙。而袭爵的郭玹出自二支郭铭一脉。
也就是说,明仁宗在续封武定侯时,将作为嫡亲表弟的郭珍这位第一顺位继承人抛到一边,改立伦序不知凡几的二支成员郭玹。促使他将亲情撇一边,完全不给依然在世的亲姑姑永嘉大长公主面子的根源,在于他的宠妃郭氏出自二支。郭氏在当时可谓是宠冠后宫,令皇帝因为爱情故,置礼法、置亲情于不顾。
明仁宗最小的三个儿子:朱瞻垲、朱瞻垍(音jì)、朱瞻埏(音shān或yán),皆为郭氏所出,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受宠程度。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初八,明仁宗册封后妃,郭氏被册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张氏。
要不是张皇后一早被册封为皇太子妃,为人孝谨温顺,深得公婆欢心,甚至在永乐朝的夺嫡之争中为稳固夫君地位出了一份力,阿越深深怀疑朱高炽陛下极有可能会将郭氏推上皇后宝座。从对郭贵妃的册文内容便可见一斑:
“咨尔郭氏,毓自勋阀,选嫔春宫。柔顺靖恭,齐庄静一,进退谨珩,璜之节雍容著,诗礼之华,比德古先。尔有葛覃勤俭之美,致恭夙夜,予有鸡鸣儆戒之资。宜升褕翟之荣,以冠轩龙之贰。特封尔为贵妃。”(《明仁宗实录》)
郭贵妃剧照
俗话说物极必反。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驾崩,终年48岁,在位仅仅10个月,遗命皇太子朱瞻基继位。轮到张皇后母子掌权,郭贵妃此前有多风光,此时就有多狼狈。
明初殉葬制度死灰复燃,历代皇帝龙驭上宾后,后宫嫔妃或自愿或被迫相殉。明仁宗驾崩后,后宫殉葬的规模没有父祖那般狠辣(阿越很怀疑此事乃建文帝和明仁宗这对堂兄弟一手操作),相殉的嫔妃只有五位。
一般殉葬者为无生育嫔妃,故育有庆都公主的惠妃赵氏免于殉葬。敬妃张氏虽无所出,却因她乃当世第一武臣、英国公张辅之女,以勋旧之女特恩免殉葬。
按这一标准,育有三子,且三子皆在世,幼子朱瞻埏尚幼,本身又出自勋贵世家的郭贵妃,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名列殉葬榜单。然而意外之所以称之为意外,就在于它出乎人意料之外,最终五人名单中,偏偏就有郭贵妃。
也因此,绝大部分人认定郭贵妃之死存在幕后黑手,此人便是一向被称为贤后的诚孝昭皇后张氏,也即明仁宗的正妻、明宣宗的生母。万历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沈德符在其所著的《万历野获篇》中,便隐晦地点出此事的主谋乃中宫。
“然前是登极所封贵妃郭氏、贤妃李氏、惠妃赵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仅郭贵妃、王淑妃在所殉中,何也?况贵妃所出,有滕怀王、梁庄王、卫恭王三朱邸,在例不当殉,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是时六宫止以贵妃为极贵,下中宫一等。”(《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
滕王生平
前文提及,实录并未记载朱瞻垲的生辰,只能通过其生平简介内容倒推得出生于永乐七年。王世贞在私家笔记中,倒是提及了他的出生年月,但也未具体到日。使得他与同样早逝的四哥蕲献王朱瞻垠(音yín),成为唯二两个没有被实录记载生辰的明仁宗皇子。
明仁宗剧照
《明太宗实录》的修撰始于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二十一日,与《明仁宗实录》一同进呈,历时四年半,整个过程都在明宣宗时期完成。皇室玉牒中定然载有他俩的生辰,当时宗室成员为数不多,检索玉牒十分方便,实录的失载定然与皇帝的意志脱不开关系。要知道,实录连部分皇侄的生辰都有记载。
“(永乐十年三月)丁亥,沈王模第八子生,赐名佶㷆。”(《明太宗实录》)
皇祖父去世时,朱瞻垲年已16岁。按照《皇明祖训》“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之规定,永乐后期他已可以受封郡王。可受祖父与父王之间的斗争影响,迟迟没能获得郡爵。具体内容可看蕲献王朱瞻垠篇,在此不再赘述。
因不得祖父欢心,连给爵位都无法获得,以至于在永乐朝,自始至终就是个没有官方身份的闲散皇孙。然而在东宫内部,母亲宠冠后宫,爱屋及乌之下朱瞻垲定然也深受父王宠爱,自幼锦衣玉食、娇生惯养,生活状态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明仁宗上台后,朱瞻垲的日子愈发好过。
十月十一日,皇帝陛下大封宗室,诸子皆获得爵位,父皇欠下的“债务”也一并偿还,近四十名宗室同日受封,规模空前。朱瞻垲受封滕王,封国云南布政使司云南府(今云南昆明市)。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看似如同当年汉景帝刘启将不受宠的第六子刘发分封到当时还是瘴疠之地的长沙一般,属于随意打发,事实并非如此。
云南对大明而言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其前出中南地区的桥头堡,也是遮蔽川黔的第一道防线。自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拿下云南,明太祖命义子西平侯沐英镇守后,沐家二世三代家主担任云南镇守一职,已历四十余年,形成了黔国公沐家世镇云南的格局。从洪武后期起,为打破这一格局,历代皇帝屡屡将藩王分封过去,意图渗沙子进行分权,先后受封云南的有靖江王、周王、岷王、汉王等,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昆明滇池
朱瞻垲若能办成此事,必将获得巨大声望,对其及其后嗣极具好处。何况父皇也不是让他过去单打独斗,明仁宗任命左春坊左庶子姚益为滕府长史,执掌滕国长史司事务。
姚益常以字行,世称姚友直,为人方正博学,颇有才干,永乐时期被明成祖任命为太孙府属官,教导皇太孙朱瞻基,兼且负责教导太子第四子朱瞻垠,为二人所敬重。此次担任滕府长史的同时,还被任命为云南左参政,地位仅次于布政使,为布政使司的二号人物。
“(正统三年正月)甲午……太常寺卿姚友直卒。友直,名益,以字行,浙江萧山人。洪武甲戌进士,授中书舍人,累升司经局冼马。永乐中,宣庙为皇孙,时奉命授书,并授蕲献王,凡所顾问,必以止对,王以宾礼待之。未几,升左春坊左庶子。及滕王建国云南,升云南左参政,掌长史司事。滕王薨,因事至京,宣庙嘉念旧劳,擢太常寺卿。至是卒,遣官赐祭,命有司给舟车,归其丧营葬焉。”(《明英宗实录》)
这一任命算是让朱瞻垲可以借助地方官府的力量与黔国公府相抗衡。用好了,还真能与黔国公沐晟分庭抗礼。
洪熙时期,滕王殿下想必是意气风发的。奈何父皇没能长生久视,待其龙驭上宾,母妃在嫡母的逼迫下不得不为父皇殉葬。
短时间内两位至亲接连去世,本就让处于敏感期的少年滕王难以接受,母妃之死还涉及宫闱斗争,更是将父母庇护下形成的那层温柔面纱被揭开,显露出遮盖的深宫丑恶面目。双重打击之下,朱瞻垲心态崩坏。
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皇太子朱瞻基登基称帝。七月初二,新皇帝给庶母郭贵妃赐谥曰恭肃。
闰七月十三日,滕王朱瞻垲薨逝,在位仅仅11个月,终年17岁,赐谥曰怀。他去世的时间离父皇驾崩不足三个月,皇兄继位一个多月,离母妃去世估计也就两月左右。
明宣宗剧照
永乐朝亲王去世,皇帝动辄辍视朝五日、七日以示哀悼,最长的甚至长达十五日。明宣宗对待宗室比乃祖更为苛刻,不仅体现在身前,还体现在身后。宣德朝先后有六位亲王去世,除滕王这个亲兄弟外尚有:宣德元年(1426年),堂叔唐王琼烃,从弟秦王志均;宣德六年(1431年),叔祖沈王朱模,从弟蜀王友堉;宣德九年(1434年),从弟蜀王友壎(音xūn)。
前四位,不管身份是长辈的叔祖、堂叔,还是同辈的从弟,都仅仅辍视朝二日,只有最后去世的蜀僖王才为其辍视朝三日,自此成为皇帝悼念亲王的标准操作流程。
相对于以上五位亲王,朱瞻垲这位皇帝亲弟,享受的待遇显然更高,明宣宗为其辍视朝五日,实属难得。可这份优待所展现的些许脉脉温情,并不能掩盖皇帝母子逼死滕怀王生母郭贵妃,令其惶恐不安,早早辞世的罪业。
阿越说
明仁宗共有十子,由四位后妃诞下:皇后张氏生长子明宣宗朱瞻基、第三子越靖王朱瞻墉(音yōng)、第五子襄宪王朱瞻墡(音shàn),贤妃李氏生次子郑靖王朱瞻埈(音jùn)、第四子蕲献王朱瞻垠(音yín)、淮靖王朱蟾墺(音ào),顺妃张氏生荆宪王朱瞻堈(音gāng),贵妃郭氏生滕怀王朱瞻垲、梁庄王朱瞻垍和卫恭王朱瞻埏。
不只是巧合,还是人为,其余三位后妃都有血脉流传,做到了与国同休,唯独郭贵妃,虽生有三子,结果没能有一条血脉留后。
滕怀王与卫恭王至死都没能之国,朱瞻垲去世时尚未成婚,自然也不会有子嗣,朱瞻埏虽得以成婚,可婚后仅仅一年便病逝,也没能留下子嗣,滕国、卫国一代而绝。
梁庄王墓出土文物
梁庄王于宣德四年(1429年)之国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市),先后有元妃纪氏、继妃魏氏两任王妃,可膝下无子,只有梁庄王夫人张氏育有新宁郡主和宁远郡主,梁国同样随着他的辞世而被除国(梁王夫妇的爱情故事非常凄美,有兴趣的可查阅梁庄王朱瞻垍篇)。所遗产业最终便宜的曾侄孙兴献王朱祐杬(音yuán),也即明世宗之父。
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