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胖胖最近又翻到一本之前看过的书,书名不可以提,怕发不出来。
书中提到这么一个观点:
当“明哲保身”变成主流语境中的集体默契,它就不再是一种生存智慧,而是一种群体性堕落的开端。
确实,这种“算了”的明哲保身,表面上看是自保,实则是为不公腾出了滋长的土壤。人越明哲保身,越容易成为沉默链条的一环,既得利益者则乐见其成,因为这让他们不必多费力,就能维持不平等的现状。
而一旦这种心态成为主流风气,不只是个体的气节会被蚕食,整个民族的气节也会萎缩。
久而久之,人不是越来越安全,而是越来越没有骨气。
明哲保身多了,就没人替你主持公道了;因为你自己,也不是那个会站出来的人。
最近呢,大象新闻就有一则报道:
7月2日,浙江金华,K1373次列车在运行途中发生脱线事故,导致列车停运三小时。
请注意,这里的三小时,是在车厢内空调停摆、高温炙烤、通风不畅、乘客中暑、孩子哭闹、老人憋气的三小时。
这个时候,一位乘客因为砸窗通风,在列车到站后被带走了。
是的,他没有打人、没有偷东西。
他只是,在一节快变成高温密闭蒸笼的车厢里,拿起安全锤,砸破了一块窗户玻璃,为的是让空气流动起来,说白了,是为了呼吸。
你可以说他破坏公物。
但在我看来,那一锤下去砸碎的不只是玻璃,更是一整套僵化、麻木、程序至上的管理逻辑。
从整个事件的新闻资料来看,我们可以拼出一个相当清晰的时间线:
列车发生事故,停在义乌至金华区间三小时;高温日照,金华当日最高气温38℃,实际体感更高;空调关停、门窗紧闭,密闭车厢中乘客感到窒息,纷纷要求打开车门通风,被列车员以“安全”为由拒绝;有乘客提出砸窗,依然被拒;
最终,一名黑衣小伙选择了自己行动,砸破车窗,让凉风进来了。
但就是这个黑衣小伙,却在列车到站后,被带走调查。
虽然最后的回应是“批评教育后放行”,但这个处理过程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很奇怪的价值排序:
人命是第一位的吗?还是玻璃是第一位的?
我们当然理解秩序的意义。
公共秩序的存在,是为了让公共安全更有保障。
但秩序如果不考虑人性,程序如果压倒了生命,那它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暴力。
让人窒息的,不只是讽刺的热,更是规章制度的死角和人道关怀的失踪。
更让胖胖觉得割裂的,是网友在事件后发表了类似这样的评论:
“这个有乘警,有列车员保护生命,轮不到个人破坏行为!”
首先,这评论听上去义正词严,但实质上是对现实的理想化想象。
问题恰恰在于:那三小时里,乘警在哪?列车员做了什么?如果他们真能及时作为,还轮得到乘客去砸窗吗?
这种“轮不到你”的逻辑,本质上是典型的旁观者思维,他们相信规则天然可靠,相信“有人会管”,于是对挺身而出的个人,反而提出更高的道德标准。
他们不是不了解现实的困境,而是不愿承认:在关键时刻,有些人确实只能靠自己。
表面上支持规则,实则是拿规则当挡箭牌,把责任踢给那个动手的人。
胖胖在这里不是在鼓吹“为所欲为”,不是说砸窗就一定正义,也不是反对公共财产的重要性。
但问题是,在高温、密闭、通风不畅、已有中暑迹象的前提下,乘客选择自救,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万般无奈。
如果铁路方应急响应到位,及时通风疏散,是否就不会发生砸窗?如果乘务员听取乘客建议、提供风扇或打开车门,是否就无需动用安全锤?
管理的意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为了守护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里,最重要的永远是人,人永远是第一位,而不是玻璃。
一个管理系统最该维护的,不是程序本身的“完美运行”,而是程序运行过程中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像那段车厢内的视频,有一个细节很讽刺:
砸窗之后,窗户破了,凉风进来了,相关工作人员贴在窗口前,正好享受着这阵难得的清凉。
这就有点“坐享其成”了。
也许“坐享其成”这词有些调皮,但这恰恰就是我们所说的群体性明哲保身现象的真实写照。
大家都知道问题在哪,但没人愿意成为那个“破窗的人”。
因为一旦你站出来,你就可能被带走、被指责、被“批评教育”。
于是大家习惯性地退后一步,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勇敢的陌生人身上。
而这种“我不动,就等别人动”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碰到不公,习惯性地说一句“反正我也管不了”,看到有人发声,赶紧躲远一点,生怕被牵连。
哪怕前面已经堵死,哪怕空气越来越稀薄。
胖胖始终觉得,人是需要一点“骨气”的。
不是天天上纲上线讲道义,而是关键时刻,你要敢说“不行”,要能为基本的生存权利据理力争。
那位砸窗的小伙子,那一锤砸下去,不是为了添乱,而是为了呼吸,为了通风,为了让自己、也让一车人不至于中暑昏厥。
如果这个举动,在今天的主流语境里,依然会被当成“破坏者”,那我只能说,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对“正常”和“异常”的理解,已经出现了某种病变。
这起事件最讽刺的地方,不是列车停运,也不是高温封闭,而是:列车失灵,乘客自救,最后“程序”站出来教训了“自救”。
这是不是一种价值观的扭曲?
这里要打个问号。
程序到底谁该为谁服务?程序该不该为生命让步?管理的本质到底是保障人,还是维持程序?
那些愿意砸窗的人,也许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他知道,再不砸窗,大家都可能窒息。
如果互联网的主流舆论评价中,在一个连窗户都不能破开的问题上,都还要批评,要争论,人还能喘得上气吗?
#图文打卡计划#
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