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协议却引发了国际贸易的巨大波澜。越南与美国携手推出了一项针对中国企业的关税新规:任何通过越南转口至美国的中国货物,将被征收40%的惩罚性关税。这一政策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指中国制造的命脉。而更让人震惊的是,越南竟然一边收着中国的“过路费”,一边还得靠中国提供原材料支撑自己的工业生产。这场夹在中美之间的“越南局”,究竟是越南的机敏选择,还是自作聪明的陷阱?
这项协议的出台似乎不只是“巧合”,而是隐藏着更深的博弈。表面上越南似乎是美国的“新宠”,美国不仅对越南商品开放市场,还给予全面零关税的待遇。但反过来,美国对越南商品征收20%的关税,如果是中国货经过越南转口,则直接翻倍到40%。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全球贸易竞争力,还是为了制造更大的中美经济脱钩?
冲突的核心在于越南的两难选择。美国不只盯着越南对美巨大的贸易顺差,还胁迫越南在“站队”问题上表态。去年,越南对美贸易顺差高达1250亿美元,仅次于中国和墨西哥。而且特朗普政府的威胁更是赤裸裸:如果越南不签协议,将对越南商品征收46%的关税。越南最终妥协,但这一妥协的后果却远超预期,不仅严重影响中国企业,还让越南自己在经济上陷入困境。
越南为什么愿意冒如此大的风险,跟着美国一起“得罪”中国呢?层层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越南的“被动”和“主动”。
从“被动”来越南并非主动想要激怒中国,而是在美国的强压下不得不低头。美国的条件非常苛刻,不仅要求越南开放市场,还要求越南全力支持美国的海关核查,确保所有出口商品的“本土制造”属性。这意味着一旦越南的商品中含有中国原材料,不仅要补税,还可能面临巨额罚款。越南一家电子厂因为使用了中国产的电阻,就被美国罚了50万美元,工厂濒临倒闭。
而从“主动”来越南或许也想借机摆脱对中国的过度依赖。2024年,越南从中国进口了1440亿美元的商品,占其进口总额的26%。没有中国的原材料,越南的工业生产几乎寸步难行。但美国的协议逼着越南提高本地含量,于是越南开始试图转向韩国、日本等国家购买原材料。这种转型的代价非常高昂。比如越南的一家鞋厂,原本用中国鞋底成本5美元,改用韩国鞋底后成本涨到8美元,订单随之减少了40%。
普通越南百姓也感受到了这场风波的冲击。一位越南农民表示,美国的大豆、玉米涌入越南市场后,本地农产品价格暴跌,很多农民不得不放弃种地。这种“引狼入室”的代价,恐怕是越南政府始料未及的。
表面上事态似乎平息了。越南顺利签署协议,美国对越南商品的关税也降了下来,越南对美转口贸易在总出口中的占比提升到了40%。越南并没有因此获利,反而陷入了新的困境。
美国的要求过于苛刻,让越南企业疲于应付。美国要求所有商品必须是100%“越南制造”才能享受较低关税,而越南的工业能力根本无法支撑这一条件。大部分越南出口商品仍然需要依赖中国的原材料,但美国的严格核查让越南企业不敢使用中国零部件。这种“两头堵”的局面让越南企业苦不堪言。
越南的转型尝试成本太高,竞争力下降。越南原本依赖中国的低成本材料,现在不得不改用更贵的韩国、日本原材料,导致产品成本大幅上涨,出口订单迅速减少。一家越南鞋厂的老板表示:“我们的鞋子生产成本已经高得无法竞争了,订单降了40%,连工人的工资都快发不起。”
美国的零关税政策也在逐步侵蚀越南的本土市场。美国的农产品、工业品大量涌入越南,价格比本地商品低得多,直接导致越南企业失去市场份额。越南一家乳制品企业的市场份额从30%跌到10%,甚至面临倒闭风险。越南原本希望通过与美国的合作实现经济腾飞,但反而陷入了更大的经济困局。
就在大家以为越南“抱美国大腿”的战略会成功之际,一个惊天反转让所有人目瞪口呆。协议生效后,越南对美出口额不增反降,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了12%。这是为什么?
原来,美国的承诺并非“无条件”的。美国要求越南提高本地制造比例,但越南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美国开始以各种借口对越南商品进行额外审查,甚至直接拒绝部分商品的进口。这种双重标准让越南企业大呼“不公平”,但又无力反抗。
中国企业开始采取反制措施。一些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柬埔寨、老挝等国家,避开越南的“过路费”。比如广东一家家具厂,将生产线搬到柬埔寨后,通过柬埔寨港口出口美国,总体成本反而降低了15%。而中国政府也在加大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帮助这些国家建设基础设施,进一步削弱对越南的依赖。柬埔寨的德崇扶南运河一旦建成,将让柬埔寨货物不再需要经过越南港口,每年省下上千万美元的过境费。
越南本想靠着美国的扶持提升经济,但最终却发现自己成了“牺牲品”。美国的“美国优先”政策注定不会真心帮助越南,而是利用越南作为遏制中国的工具。越南的对美贸易比例虽然提升,但利润却大幅下降,很多企业甚至濒临破产。
表面上越南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似乎缓解了,越南企业开始尝试“摆脱”中国的原材料供应。但实际上,这种表面上的平静却暗藏更大的危机。
越南企业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韩国、日本的原材料虽然质量较高,但价格昂贵,导致越南商品的性价比迅速下降。越南一家纺织品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只能硬着头皮采购更贵的原材料,但市场根本不买账,订单量持续下滑。”
越南国内的分歧加深。支持与美国合作的企业认为签署协议是必要的,但反对派则认为这一协议损害了越南的长期利益。越南政府内部也在为此争论不休,一些官员甚至提出重新评估与美国的贸易政策。
中国企业的反制措施进一步削弱了越南的经济地位。大量中国企业转移至柬埔寨、老挝等国家,这些国家逐渐成为新的转口贸易中心,而越南却逐渐被边缘化。这种转变让越南开始意识到与中国的合作才是长期发展的关键。
越南的这一系列操作,看似聪明,实则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美国签署协议后,越南的对美出口占比虽然提升,但却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让本土企业陷入困境。中国企业早已采取反制措施,绕开越南的关税壁垒,通过其他国家出口美国。而越南自己却因为高昂的成本和美国苛刻的要求,逐渐丧失竞争力。
有人可能会夸越南“精明”,但实际上,这种“精明”是短视的表现。越南以为抱上美国的大腿就能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最终发现,没有中国的支持,越南的经济根本无法独立。这个教训,恐怕让越南痛苦不已。
越南真以为抱上美国的大腿就能高枕无忧?那些把中国当“对手”的国家,是否想过,没有中国的合作,自己的经济能撑多久?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你觉得越南这次操作到底是聪明还是愚蠢?
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